眾聲喧嘩──楊嘉輝消音作品的再詮釋

阿三

香港藝術家及寫作人。遊走於藝術創作、文學書寫、教育、評論及性別研究場域。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,後修畢藝術碩士(創作)及性別研究文學碩士課程。曾入選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2017、獲丁衍庸藝術創作獎、許氏創作獎(國畫)及「中文文學創作獎」散文組亞軍等。現為自由藝術工作者、大專兼任講師及Art Appraisal Club創會成員。個人網站www.hkbobby.com/chansailok

分享
眾聲喧嘩──楊嘉輝消音作品的再詮釋

《光.合作用-- 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》足足籌備了三年。號稱華人地區首個在官方博物館以「LGBTQ」為旗號的展覽,筆者數月前已想知道將會展出甚麼作品,哪些藝術家應邀參展。楊嘉輝的名字,便在名單上。在香港,討論性向議題的藝術作品時有現身,但楊嘉輝的創作一直沒有性向議題指向;至於參展的香港藝術家,從廣義來看他又不是唯一一位,尚有生於香港長居海外的曾廣智與譚浩。「選擇《消音狀況#5:消音合唱》是策展人的選擇,他們曾到我的工作室,用心地看了很久,最後決定展出這件作品。」藝術家亦很有興趣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同志議題的傘子下,可有怎樣的解讀。

沒有泛濫的彩虹,亦沒有過多肉慾在飛翔。展覽主題圖像是碎花式光譜,閃耀出代表同志平權的六色彩虹身影,及其以外的種種可能。「同志平權及多元社會的訊息當然要傳達,但我想多點關顧藝術展示的問題。」策展人胡朝聖明確地說。他是這次展覽的主腦,一方面仔細了解驕陽基金會的收藏,又推薦不同的亞洲同志作品予基金會創立人孫啟越;另一方面,四出連結藝術圈內性別及性小眾友好的文化人士,逐步構思展覽呈現的多元進步性別與性向意識。楊嘉輝的作品,正在這用心的規劃與經營下,釋放另一種的解讀可能。
  

  • 相片提供:楊嘉輝Samson Young | Photo credit: Dennis Man Wing Leung

展覽出口位置前,有兩件錄像作品,一是楊嘉輝的《消音狀況#5:消音合唱》,另一是鄢醒的《賦格的歷史》。兩件作品,正對而置,畫面無獨有偶以素黑色調為主,彷彿默默替展覽論述作結。鄢醒的是靜態肉身呈現,楊嘉輝的則是香港和聲(Hong Kong Voices)室樂合唱團無聲頌唱巴哈的《Christmas Oratorio》,縱然有聲,卻不明所言。聆聽合唱演奏,我們總期待天籟完美之音,但這作品恰恰倒轉來取消了核心部分、遠離了制度之關鍵,叫我們發現體系以外的可能。頌唱者專注認真、崩緊或悠然自得的神態、身體郁動習慣與差異,及翻揭樂曲雜音與一切輕微的細節,統統赤裸放大擺在人前。顯然,楊嘉輝一系列消音狀況構想,直接令人想到John Cage經典之作《4’33”》。音樂是關於聲音的藝術,任何聲音均是藝術,即便消了音,聲音依然存在。消音,違背了我們對某些活動的期望與活動本質(例如音樂表演、演講及新聞報道),打亂了我們對某些情境的既有認知(例如醒獅、打麻雀、聖誕節及道教破地獄儀式)。脫去不曾被質疑的框架或外衣,我們可能忐忑不安無所依從,但同時張開眼睛(耳朵)體會另一個世界另一種秩序。

套在同志議題上解讀,我們不難聯想到大世界由異性戀主導的現實,及一切制度、習俗、倫理關係與日常行為,均以異性戀為基本假設。胡朝聖刻意讓此作品的「一眾雜聲」稍稍干擾周邊的空間,要觀眾聽到這既陌生又酷異的「嘈音」,叫人難耐又得真誠面對。如果你覺得頌唱者的神色有點怪趣,只是你從沒留意這怪趣的根本存在;如果你覺得同志的外表、氣質與行為有點與別不同,只是你從沒注意到同志本來活在你我之間。如果你聽不慣這頌唱方式,或許因為你習慣了約定俗成的行徑,並一廂情願相信所謂的正統與常態;如果你看不慣同性情人公開牽手親密靠近,那我們得邀請你學習欣賞差異,模糊主流與小眾、正統與另類、常態與倒錯的壁壘分別的虛假想像。世事本來雜亂無章,其範圍其形狀遠超我們生活小圈子的籬藩。眾聲一直在喧嘩,雜音之永遠不會亦不能緘默不語。

「光.合作用-- 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」
Spectrosynthesis - Asian LGBTQ Issues and Art Now
展期:2017/09/09-2017/11/05
地點:台灣台北當代藝術館
參展藝術家:王文清、王亮尹、王俊傑、王海洋、西亞蝶、侯俊明、陳建北、席時斌、陶輝、席德進、莊志維、曾吳、曾怡馨、黃馬鼎、黃漢明、曾廣智、楊嘉輝、鄢醒、溫馨、譚浩、蘇匯宇及顧福生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