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裡的尋寶之旅

張馨月

天地無私,貴賤皆為角色;
古今如夢,往來只換衣冠。
願以我微薄的文字,带大家領略藝術中的生活。

分享
都市裡的尋寶之旅
Orange
London
Blue
Market

古語有「小隱于野,大隱于市」之說,意為能在林泉野徑之間閉門修煉自然是好,但如若在人聲鼎沸的市集之中,尚可保存心靈中一方淨土,獨善其身,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智者雅士。似乎在我們文化中,「市集」是個不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所在。果真如此嗎? 在這第一期的《文化按摩師》裡,我先不談絲竹管弦,吟詩作賦,就和大家聊一聊這熱鬧的市井之聲。

九月倫敦的天氣對行人格外地慷慨。連綿的冬雨尚未來臨,夏日的燥熱也已漸漸退去,秋高氣爽很是宜人。一到週末,除了公園的草地和長椅,最受市民歡迎的去處便是各樣的市集了。新學期尚未開始,我也入鄉隨俗,趁機感受一番倫敦的市集文化。

Columbia Road 在平日是一條住宅區裡的安靜小巷。每到周日,這裡就搖身一變成了鮮花市場。鮮紅的玫瑰,形狀各異的多肉植物,粉紫色的迷你鳳梨,琳瑯滿目的花卉植物讓人目不暇接。攤位間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,不到200米的小街,我走了近20分鐘。這個花卉市集每週一次,八點開始,三點結束,風雨無阻。市集早在十九世紀中期已有雛形。起初,這裡聚集木材加工廠。 隨後,這個主要是猶太居民的社區人口日益增長,他們買賣鮮花,形成了一個周日開放的鮮花市場,逐漸代替了原本規模較小的週六市集。在這一百多年的風雨飄搖之中,鮮花市場在起起落落之間被延續下來,並不斷擴大。如今,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頗為活躍的文化區。沿街散佈著咖啡廳,古董和精品文具店,還有一些小型的畫廊和手工作坊,展出本地設計師的手工或紋身作品。街邊熱鬧的賣藝表演,與商販們此起彼落的叫賣聲相呼應。和鮮花一般絢麗耀眼的,是巷口街角隨處可見的藝術塗鴉。

  • 園藝用品店。不論是經驗豐富的老園丁,還是心血來潮的新手,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有所收穫。
  • 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。這個七人組成的小型管弦樂隊表現不凡,引來不少路人圍觀。

而活躍於倫敦大小市集的,還遠不只商販和街頭藝人。市集是一個買賣的平台,更是舉辦大小活動的公共空間。Old Spitalfields Market始創於1683年,不同於Columbia Road Market,市集一周七天都開放,主題也是豐富多樣的,例如每週四的古董、週六的舊貨,以及每月第一個週五的唱片市集。此外市集還時常舉辦各類展覽。就在上週末,倫敦Kingston School of Art 的師生和校友們,就在這裡舉辦了名為Manufactory的設計展。

  • Manufactory 設計展中公眾合力創作的黃色畫布
  • 孩子們現場製作的雕塑作品

在這個特別的市集上交易的不是具體的商品,而是創意和靈感。學生們展出自己的設計,並邀請路人參與其中,動手完成自己的作品。從筆記本製作到虛擬現實體驗,豐富多彩的展台讓每個人都可以樂在其中。場地中央一幅巨型的黃色畫布,是現場製作的肖像組合作品。每個參加者都可以拿起畫筆,畫出自己的肖像,並寫下自己的名字和藝術宣言。在兒童作品的展台上放滿了塑料泡沫、飲管和泥膠,孩子和家長們可以一起創作。簡單粗糙的材料,看似笨拙的手工,但就是這樣簡單的實踐,也可以啟發大眾的藝術創意。正如展覽介紹上所說的,這個活動旨在啟發人們思考市集空間的可能性。變化多端的市集空間帶來多樣化的文化體驗,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可能性。

我一向認為,藝術本就是源於人對自己生活的詮釋。市集就好像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舞台,一週裡有這麼幾天,人們可以偏離自已日常的生活軌跡,聚集這裡和來自不同圈子的人,交換對生活的熱愛。視覺藝術家Joan Jonas曾說:藝術是與其他藝術的對話。(Art is a dialogue with other art.)而市集就是一個交流的平台。起初,人們因為資源有餘而開創市集,交換物品,各通有無。這和超級市場裡直接快速的、取貨掃碼的購物方式有很大差異。在這種物與人,人與人的交流之中,在購物的需求被滿足的同時,也激發了一種模糊的未知的期待。參與一場市集,就好像是展開一場尋找寶藏的冒險,好奇心是這裡通用的貨幣,只要你樂於探索、足夠耐心,便能夠交換到生活中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