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大人的童話書,誰要?——談《不太完整的棲息 在大地》

吉暝水

喜歡的事情多,深耕細造的少。唯有寫作,筆竿一直搖。

分享
給大人的童話書,誰要?——談《不太完整的棲息 在大地》
Green
立體書劇場
Blue
Theatre

「我嘅作品成日都被人誤會係兒童劇。」立體書劇場創作人劉銘鏗(人稱「神父」)曾說。

從事舞台燈光設計師多年,「神父」自 2006 年起創辦「立體書故事劇場」。他親手製作紙雕, 營造劇本和場景,帶著一本本偌大的故事書走入劇場講故事。

立體書,講故事,我們不難聯想到童年的床頭故事;加上紙雕手工,也像學生時代的「勞作仔」,可以理解人們何以誤會「神父」的立體書故事劇場是「兒童劇」。

就像 2008 年藝穗會首演的《北風先生逸事》,講述隱居城市的神仙——北風先生的故事。十年後,他帶來另一個人物——半邊先生,說一個上班族的故事。

「神父」新作《不太完整的棲息 在大地》,單聽題旨似是虛浮抽象,但實際在說熟悉的尋常故事——主角半邊先生一天醒來,發現鏡中的自己少了半邊臉,但繼續如常上班。他打滾職場多年,上班下班的生活早已走出了路軌,漸漸失去熱情。那天,他下班沒有直接回家,打開一本奇書,經歷奇遇之後,再來到鏡子前,他看到了完整的自己。

故事熟悉得有點老套,不過是成年人磨耗於社會的老調,相信在場大部分觀眾多少有類似經驗。然而,我看起來起碼沒有納悶,甚至感覺愉悅,紙雕和光影應記一功。正如「神父」曾於訪問中形容其創作,不只於立體書上的故事,更利用光影「做出一個效果一個氣氛,將嗰個片段昇華咗」。立體書製作精巧,不但場景迫真,而且暗藏各式機關,簡單但有驚喜。再者,專長於燈光設計的「神父」,尾段運用膠椅、水樽等日常物,配合人物紙雕和燈光,有如皮影戲,營造出詩意的視覺效果,看得令人入迷。

立體書,本屬視覺藝術,「神父」將它帶入劇場,成為表演藝術的元素。視覺與表演融合,媒介上是有趣的混雜。他是風車草劇團成員與邵美君合演「說書人」,在神壇(茶水間)一場拿起砂煲罌罉「數白欖」,甚有街頭賣藝的氣氛;在同一場,他們向觀眾派發「利是」,讓觀眾讀出「利是」上寫明來到「神壇」的各種原因,直接參與演出;甚至劇作開初表達通勤期間的資訊爆炸,二人搞笑地即場進行「直入式廣告」—— 例如邵美君大賣風車草劇團新劇《新聞小花》的告白等。

無疑,《不太完整的棲息 在大地》多次挑戰劇場形式,帶來豐富的觀賞體驗,但故事內容就相形保守。我會形容,「神父」今次的作品似在做一本「給大人的童話書」—— 將大人複雜的生活,濃縮成一小時的故事,不避談「大道理」,簡易得出尋回靈魂的方式,從而得到安慰。戲碼像「童話」,效果則有如心靈雞湯。太補身,並非人人受得來。起碼,我會覺得可惜 —— 形式相對創新,卻套入老套的內容,讓作品無法達致形神俱佳的層次。

「係咪要保衛或者燃起童真?我都唔知。」劉銘鏗曾說。如果「神父」心目中的答案是否定的,將「故事」突破「童話」框架,或可使立體書故事劇場撇開 「兒童劇」的標籤。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