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

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,主修文化與文化產業管理。曾策劃「鄉港有戲」神秘影院。現為藝術行政工作者。

分享
Orange
scape
Green
sunshine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行路的習慣-所指的不是為了到達目的地而走的路;而是在路上慢慢遊走,可以靜靜觀察周遭那種。我是很喜歡行路的:除了開展新路線,每隔一段時間,又會重訪之前去過的地方,隨著時間、天氣、人及物等變化,每次看到的都不一樣。「風景,從來都不是客觀的存在。」即使身處在同一地方,大家所看到的風景也可能因為背景、經驗、習慣而有所不同。在《( )景》中,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從個人生活體驗所建構出來的風景;雖說是以自己的情感出發,但擁有相似經歷的觀眾絕對會有所共鳴。

有別於一般畫廊的白匣子(white cube)設計,展覽空間一邊是落地玻璃,陽光可以直透室內,因此擺放在自然光區域下的一定是不輕易受到紫外光影響的作品。然而,陽光於是次展覽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,難怪設有「建議觀賞時間」了。黃達安的《迴》以相片記錄潮汐漲退令沙雕在沙灘消失的過程,另外亦放置了一盆碎沙及貝殼,讓觀眾任意擺動,以回應藝術家所呈現的風景。這次特意挑選了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去看展覽,剛好可以清楚看到陽光打在水中再反射在牆上的倒影,閃令令的就像海水一樣,像是呼應作品裏的風景。

蘇瑋琳把一直從香港各處收集的標誌展示出來,它們的共同點是標誌上紅色的部分因為長時間暴曬而褪色;褪色的部分就像把某種被禁止的行為解放了。《解禁》於最貼近落地玻璃的一角展示,讓人意識到陽光就是令標誌褪色的主因。這種利用展覽空間的特點把作品巧妙地呈現出來的方式十分聰明。

吳漢曦的作品名為《夜遊》,展示的卻是白晝的街景。仔細再看,相片都是Google Map上的截圖。原來是家中有了小孩以後,到外面四處逛的時間減少,所以他會襯晚上在網上「行路」,並以慣常的方法把街景「拍」下來。截圖以透明膠片的形式展示在玻璃上,剛好跟外面的風景造成對比,饒有趣味。

是次展覽名為《( )景》,半開放式的詞語開闊了觀眾對展覽的想像,讓他們自己詮釋;充分利用展覽空間的特點-落地玻璃及陽光,與作品相輔相成。在此不得不稱讚策展小組細密的心思,令觀眾可以自在舒適地享受每一道風景。

如對展覽及各展品有興趣,可以到訪以下網頁:
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73841990049746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