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於香港大學修讀新聞學碩士,曾為國際豪華遊艇雜誌擔任編輯工作。熱愛文字、話劇、電影、藝術展覽,空閑時愛旅遊、登山、寫作和瘋狂騷擾貓咪。
Languages
明日之前.沉淪都市:反烏托邦中的人性反思
在鬱悶的陰霾中,活在自己的世界中,同時跟二十人一起遊走西環的老街,我們既是參加者,同時也是旁觀者,跟派對中專注用手機的群體獨樂有點相似。但這次《埋嚟行:明日之前,沉淪都市》是引人深思,集體浪漫的獨樂。今年五月的溫度破了近130年的紀錄,日本受水災浸害,美國山火頻繁,巴黎協議致力推遲的氣候變化似乎已近在眼前。故事中的世界是生態災難的開始,人們空著急卻無力改變。
在古舊建築西區社區中心內,我們戴上耳機,開始進入 2021 年的香港,一個反烏托邦的世界,全球天氣比現在更加反常,暴雨連場,疫症蔓延,香港不復昔日的興盛平和,是快將淪陷的絕望之都。
雨後並沒天晴,在濕氣圍繞下,看見的是佈滿塵埃的歐式古建築,鼻中聞到植物的青草味。男主角文里的低沉聲音從耳機傳來,令氣氛緊張及遑恐。我們都沒說話,靜靜的跟著文化按摩師的導賞員走到一所正進行裝修工程的醫院裡。在有點昏暗的大堂中,傳來杏梅的獨白:在醫院被困,如在難民營一般。故事中看守的警察冷漠無情,與軍隊無異。
想到 2003 年沙士疫情爆發,雖然也有恐慌但倒是溫情處處,不如故事中可怖。走到頂樓,杏梅說她聞到強烈的屍臭味,看到屍體成堆,偷聽到警察想要屠殺西區病人。我跟杏梅一樣緊張害怕。隨後我們沿著建築外的舊式樓梯,走到了醫院兩座建築的中間,那陝迫的走廊上。杏梅形容了一個十分形象化的畫面:在大房外人龍長曲,如參加者一般,等著進入冒著蒸氣的房間,想進去的人不知自己將遭殺害的命運,只有杏梅因偷聽而知情。
之後,我們跟杏梅逃走到一慘白建築的後面,聽到文里救了杏梅,二人共同跳出西區。他倆跟我們先到了停泊在西環、空無一人的電車旁,陰天下的車廂顯得陰森可怕,但文里勇氣過人,到電車中搜索食糧卻慘遭毒打,杏梅等到的是遍體鱗傷的文里,二人唯有走到教堂暫避。
在教堂中的一段話最叫人印象深刻,文里直白地一一反駁了宗教對氣候變化的解讀:如果人類被賦予自主能力,因何發展文明和經濟反遭懲罰?如果前人有罪,因何要報在無辜的下一代身上?神職人員最近被揭性侵教徒,故事中的文里也表示:即使與神最接近的人都是腐朽的,他不相信有神的存在;他不相信的也有道德標準。與杏梅不同:最後,二人不知應救曾因搶物資而毒打文里的男子。如果是我,我會救他嗎?
由西環碼頭看出灰綠的海水,隱隱約約可看到對岸的建築,最後二人似乎是救了男子,但在逃到長洲的途中,三人死亡。船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沒有人知道。這結局使參加者惆悵默然,深刻亦教人回味,開放式的悲慘結尾呼應了我們在氣候變化中的無奈。
此次《埋嚟行》配合實景的導賞團新鮮又引人入勝,聲音演出和對白設計不俗,形式富創意,環保意識呼之欲出,選擇的區域也甚有味道,但唯一的敗筆在於在教堂的一幕中,導賞員派發膠樽水,有悖故事環保主題。
不過,似乎在香港,十分著重環保的人都容易招來白眼:想到席間朋友聽到我問服務員在我的水樽加水時,微帶鄙視的目光,似乎此舉有失身分;想到服務員看到我自攜餐盒,想要帶走剩下食物的奇異目光;想到⋯⋯太多太多,其實香港的浪費來自我們把「奢侈」等如「隨手可棄」的概念,雖然我們愛笑他人如何土豪,不見得我們有甚麼不同,追求物質的社會形式仍舊盛行 —— 綠惜地球指香港人每天棄置5,200,000膠樽,足夠填滿一個奧林匹克游泳池。
雖然有時覺得自己的堅持「麻煩」、「不省錢」,似乎對改變氣候變化沒有大作用,但看到像 Lauren Singer 為零廢物的生活方式而自豪的人,我知道我們並不孤獨。
導賞員問我們會不會救那將死的男子。這問題也許不止是杏梅和文里的道德難題,也代表了個人的環保意識 —— 我們關懷他人,足夠到每天都做「麻煩」又沒即時利益的環保行為嗎?那一刻我沒有猶豫,舉手表示我會救他。 儘管未必有益處,我只想做不會使我後悔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