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念・斗室_》展覽

鍾燕冠

本人在大學期間主修新聞系。從事傳媒工作七年,曾在報館擔任副刊記者,從而接觸不少文化藝術的資訊,培養對藝術的興趣。

SHARE
《念・斗室_》展覽
Purple
展覽
Blue
藝術
Blue
architecture

斗室-《聊齋誌異》序:「把卷坐斗室中,青燈睒睒,已不待展讀,而陰森之氣,偪人毛髮。」一居之所,可以帶給人甚麼想像空間?香港人口密集,加上貧富懸殊,在社會邊緣求生的人只能屈身在不到十五平方呎的鳥籠裡,坐臥吃拉也在這狹隘的空間中,「生活」帶給他們甚麼意義?

在《念・斗室_》展覽中,以籠屋概念創作的展品「籠人」,在鐵籠裏放滿雜物和一個塑膠人屈坐其中,這種生活形態早已被海內外的傳媒廣泛報道,雖然不再感到陌生,但仍不禁概嘆香港時至今日還會有如此不堪的居住環境,房屋和貧富差距問題與日俱增,安居樂業之所,何時復見。創作此模型的藝術家安泰(戴佑安)一針見血指出:「我們沒有把舊香港的美好事物,用心地留下來,卻把這可悲的生活環境原汁原味地保存到現在。」

與此一脈相承的攝影作品《侷住》,作者 Benny Lam 以十五幅照片,展示在十五個劏房內的生活環境。房間狹小得只容下一張單人床,衣服、雜物堆放在床褥上方的層架上,有的人在吃飯;有的人在看電視;有的人在飲啤酒;有的人在閱讀,他們在這「斗室」進退不得,裡面的人走不出來,外面的人不想進來,唯一的方法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聊以自娛,逃離現實的荒謬。

與上述兩組展品互相呼應,在白牆上印出的句子帶出另一種沉思,「想像-念斗室管中窺豹,負虛空擔重;可知窗外幽幽,盡眺望終歸。」前路黯淡,盼望的盡頭何時了;「室斗如斯,何以明之?」在此籠牢裡,如何自以?

展覽的另一部分以建築與藝術建構另一種「居所」,嘗試在實體空間中推測不同應對的可能性加以想像,讓觀者跨越界限尋求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《念・斗室_》展覽於牛棚藝術村1a Space展出,直至2月25日。

Scroll To Top